13917766904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劳动就业

构造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工程

2013年7月1日  上海著名劳动律师   http://www.zmldshls.com/
一、 再就业工程面临的主要矛盾

1、 劳动力供应量增加与需求量相对减少的矛盾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九五”期间劳动力自然增加5124万人,年均增加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即使按照国际通用的“劳动参与率”计算,我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为84.26%,实际要求增加就业人数4356万人,年均实际新增加就业者也在871万人左右。截止到1995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8000万人,现在每年仍以600~800万人的速度递增。1996年,按照粗略统计,我国的劳动力年供应量已在3500万人以上。

从劳动力需求来看,据专家预测,“九五”期间,国有企业每年吸纳的劳动力不超过300万人,集体经济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每年能够提供1200~1500万个就业机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能在1500~2000万个之间。就是说按目前现状我国每年至少约有1000~150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2、 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

如上述,目前每年约有1000~1500万人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一些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各种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缺乏,并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难以满足需求。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着现有的就业岗位与潜在的就业机会(一些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工作环境较艰苦的岗位)无人应聘的现象。

3、 国有企业人员富余与资产闲置并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出现大量的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使劳动力资源出现过剩。另一方面国有资产闲置增多,出现“资产过剩”的现象。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资产闲置额高达6000亿元以上。富余人员与闲置资产不仅同时并存,而且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利用闲置资产安排下岗职工就业是个重要的课题。

4、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与农民工上岗并存

与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农民合同工大批进城上岗。据统计农民进城就业人数已达8000万以上,相当于国有企业职工的2/3。

二、 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失业和下岗职工择业观念陈旧

主要表现在市场观念淡薄,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就业有计划,下岗有计划,再就业还得靠计划。把再就业视为都就业,而且是由政府统一安排就业。希望工作任务要轻,管理制度要松,工资收入要高,福利待遇要好。各方面条件不如以前,有业也不成。

2、 就业市场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不到位。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企业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而也就不可能成为健全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企业不能自主选择职工。全国已建立的职业介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覆盖面窄、手段落后、功能差、效率低的问题,使职业介绍机构在再就业工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3、 职业培训工作落实

职工下岗不能及时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业务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或技术单一,不能适应新就业岗位的要求,有岗不能上、有业不能就。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下岗职工培训制度和相应的法规,使职业培训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专门的职业培训中心数量少,分布不均衡。下岗职工培训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系统化和陈旧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仍然难以找到和胜任新的工作。

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下岗职工不愿意离开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住房保障等等问题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一旦离开企业就等于失去了保障。原有体制的缺陷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商业保险发展较慢,职工保险层次比较单一,特别是失业保险,统筹范围小,救济能力不足,保险基础极其脆弱。并且保险基金的使用结构不合理,缺乏强制性手段和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低,各类保障基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并且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广大职工感到缺乏安全感和可信度。

三、 如何构造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工程

1、 加强宏观调控

首先,各级政府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再就业工程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实施再就业工程既要有长期计划和长远规划,又要有短期的部署安排,切实加强领导。其次,深化投资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把再就业工程落实到各级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中去,为再就业工程提供体制和政策保证。再次,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努力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为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2、 加快发展劳动力市场

首先,要加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重新就业的需要。职业培训要坚持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原则。其次,大力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国家、地方、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多种渠道并存的再就业服务体系,为用人单位和下岗职工特别是经过岗位培训的下岗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再次,加强就业市场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电脑化管理,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3、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首先,从所有制结构上讲,要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下岗职工创造重新就业的机会。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为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创造条件。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解决,主要依靠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特别是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缓解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产业结构上讲,要调整加工产业,推进基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全、投资少、服务性强、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等特点。这就决定它将成为我国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最多的产业。在新兴产业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行业,是我国新一代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行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行业。因此,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4、 加强法制建设

首先,要建立就业培训制度。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拓展就业门路,规范就业市场,保证就业信息灵敏,就业渠道畅通,使劳动力的供应者和需求者的市场主体地位都真正确立起来。再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失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失业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的制度化管理,使下岗职工在失业期间生活上能够得到救济,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5、 加强引导和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和农业比较利益低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会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从事为农服务的产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方面的投入,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引导更多的进城农民返回农村。同时,对主动返回农村的农民工在经济上、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他们就地就业,在农村建功立业,发家致富。另一方面,要控制国有企业使用农民工。农民工持证上岗。适当控制农民进城的规模和速度,以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年第4期